作者:兔砸先生在荷村
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6290374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Q1. 申请欧洲博士职位时,是导师有决定权“是否接受学生”还是学校committee?
A: 导师具有决定权知否招一个Ph.D进入项目组,学校只提供administrative service.导师email给学校HR department,告知他们相关事宜,提供学校正式的邀请信和offer和安排其他一切additional service.
Q2.在申请Ph.D职位时,哪位具有权力招博士,课题组组长,professor,还是assistant or associate professor?
A: 招聘中,三个类别的导师都有资格招博士进组,AP一般情况下在prof 和课题组组长的同意下负责招人,进行多次面试。如果是external PhD(不由项目组付工资,其他资金,如CSC和学校奖学金),那么prof可以进行skpye 面试,直接由AP决定;如招internal PhD则需要prof和组长审核,是否决定给予salary。
Q3. 在申请博士奖学金时有哪些渠道可以走?
A: 1)项目组工资,有导师提供薪水——欧洲实施paid Ph.D position system,博士在荷兰和德国更确切的是再找一个researcher,加入项目组课题。
Ph.D工资:在税后1700——2500欧元.
网上寻找渠道find jobs:
2) 第二种sholarship: 就是学校官网提供的奖学金和欧洲奖学金,比如
3)中国博士留学CSC 申请
Q4.在申请项目工资或者奖学金时,需要哪些材料?
A: 个人简历(CV), 动机信(motivation),研究计划(rp),雅思(或者托福)语言成绩(申请奖学金者必须提供),推荐信(申请奖学金提供),发表论文(研究成果)
Q5. 在申请Ph.D, 奖学金&工资时需要哪些条件?
A: 语言成绩6.5分以上; 研究方向和论文发表和导师项目能较高的恰接,反映出较高的研究能力;
Q6.在荷兰&德国读博士,以后毕业就业情况如何?
A: 从从最近一年就业的同时来看,就职单位都不错。欧洲方向就职:侧重论文和研究方向,对欧洲前200名高校认同度普遍较高。一个朋友已经在柏林自由大学拿到Ap教职,一个到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postdoc职位,一个中国同事现在在香港科技大学拿到研究员职位; 国内就职:YL办公室同事刚回国,任职天津大学副教授; WL办公室同事回到中科院研究员:ZJ就职于同济大学。
作者:兔砸先生在荷村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384376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位于荷兰,荷兰高校博士,哈佛大学访问学者,说一下欧洲博士申请流程。具体分为:
第一:述欧洲博士申请方式和系统
第二:具体申请、联系导师策略
1. 针对中国学生,欧洲博士有两种明显的申请渠道和模式
1.1 欧洲博士实行工资职位制度
1.2 通过CSC奖学金渠道,这样的申请方式,关键第一步在于联系导师获取conditional offers
2. 如何具体联系准备材料和联系导师。
博士申请需要准备雅思语言(主要欧洲),研究计划,论文期刊,主要三样重要材料。
2.1 准备雅思成绩
2.2 9-12月份,联系导师,如何联系
研究计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2.3 在联系导师成功后,需要和导师协商奖学金提供问题,通常需要咨询导师项目组或者学校有没有奖学金可以提供给自己
感谢“黄旭”在科学网的博文,原文发表于 2019年2月,原文链接如下: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158962-1161937.html
阅读如有疑问,请至原作者处留言询问。
本网站仅起聚合作用,便于同学们查阅,可能会有所编辑改动,不做商业用途,如您对此有质疑,请联系我们,我们看到以后会快速删除,感谢感谢!
申请海外博后的流程基本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你需要准备的申请材料四大件:CV、cover letter、推荐信、research proposal;第二部分,筛选合适的PI以及准备与意向PI的面试。
(1)CV:CV并不完全等同于个人简历Resume。它的全称是Curriculum Vitae,准确的翻译为“个人履历”。
CV在学术界有广泛的应用,通常是对一个人学术背景的完整陈列,特别是申请科研教育学术研究方面的职位。CV比Resume更突出本人的专业背景和实力。好的CV应该包括以下6个方面的信息:
姓名、办公地址、联系方式(特别是邮箱)。CV中不宜透露过于隐私的信息,比如肤色、性别等,这些信息容易产生误解甚至是歧视,那就糟了。
一般是从博士阶段开始,倒着来。博士、硕士、本科就读的时间段、学校、专业。若是有工作经历也可说明。如果对申请的方向有利,可以详细介绍一下工作的具体内容。
这一点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重要的话说三遍!海外导师会非常看重你做研究的兴趣点在哪里。你和未来的实验室有没有common interests,将是决定你能不能获得面试和职位的关键因素之一。
所以,这个地方要用心去写,可以通读意向实验室发表的文章,最好理出来这个实验室的研究脉络,投其所好。当然,这也真的是你的兴趣点,否则就是自讨苦吃。
这部分主要包括你硕士、博士阶段就读的学校、院系、导师、单位、课题。如果文章没有发表,有必要附上你的研究内容;如果文章已经发表,直接注明期刊即可。
Publications也是你个人科研实力的重要体现,只要是你参与的文章都可以列出来,同时把名字高亮显示。第一作者的文章靠前排列,忌讳把杂志的影响因子标示,这是非常肤浅的做法。
一般是要求三个,信息需涵盖推荐人的职称、地址、单位、电话、邮箱。
(2)Cover letter:Cover letter是你发送邮件的意图,内容言简意赅,言语谦虚尊重,可以直接作为邮件的正文,让对方导师迅速了解你来信的目的。网上有很多的模板可供参考,不再赘述。
(3)推荐信:推荐信不在多,而在精,尽量争取一封来自大牛的推荐信非常有说服力。通常要求三封推荐信,其中有一封必须来自你的博士生导师。
在正规的学术界推荐体系中,推荐信是由推荐人亲自撰写,并发送到招聘方。但是现在的老板太忙,没空亲自动笔,推荐信基本是申请人写一个的模板交给推荐人。推荐人在此基础上做修改,然后再发给招聘导师。
因为推荐信其实涉及推荐人本人的名誉问题,一些非常爱惜自己声誉的推荐人可能更谨慎。出于对推荐人的尊重,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尽量亲自登门面谈推荐人。
面谈中,把你博后的研究计划、有哪些目标导师、选择的理由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简单陈述给推荐人,让他认为你是一个经过慎重考虑后做出决定的人。
(4)Research proposal:Research proposal(研究建议书)是你个人科研实力的纯体现,如果你想表现自己的科研能力,这是最好的方式。
这个对你能否拿到职位也是至关重要。通常idea来自你阅读意向实验室发表文章后的思考。他们有哪些问题未解决?该怎么解决?需要从哪几个方面设计实验?要具有可操作性。
在申请的第一封邮件中可先不放research proposal,待PI对你有意向的再写也可以。
但是,在这之前你要思考这些问题。PI可能在面试时会问你:你来到我们实验室后想做什么?怎么解决?你的回答不要求很详细,但是一定要表现出有思考。
(1)筛选合适的PI
我比较赞成定投的方式寻找职位,候选PI的主要来源是你日常阅读文献较为熟悉的通讯作者或是你比较关注的领域牛人。候选PI最好与你是同行,或者是一个大领域。
这样你有相应的研究背景,申请的成功率增加不少。筛选PI时,可根据他们的文章、职称、年龄、学校的声誉以及地理位置对这些PI做出排序。
投简历之前你需要根据每个候选PI的具体情况,一对一地去修改你的简历,其中research interests是你最应该斟酌的地方。
对于年轻PI,文章较少,你可以把他的文章都精读一篇,提出一些有价值没有解决的问题;对于资深的PI,建议你精读他近五年的文章,捋一下脉络,了解他的研究兴趣。
只有你简历上的表达方式符合所投PI的research interests,你才有机会进入面试。
(2)准备面试的问题
在较常见的博后面试中,你会提前收到一份面试邀请,邀请邮件中会告诉你需要提前做好一份PPT,并在面试前发过去。面试的时候,首先是你的自我介绍,接着是你讲一下博士期间的研究工作,然后是PI提问,最后是你对实验室的提问,面试结束等待消息。
这种面试一般20-30分钟,如果双方talk的比较投机,也有可能1个小时。还有在导师力荐下的面试,随意很多,因为他已经从你导师那里获得了足够多你的信息。这种面试象征性问你几个问题,双方在愉悦的氛围中结束面试。你应该提前准备五个常见的面试问题:
既然是博后面试,你自我介绍的重点是你学术训练的经历。你要有足够的说服力表明你可以继续做科研。另外,就是你的个人性格,是否容易相处,容易融入实验室团队中?也是了解的重点。
简单的两个单词commoninterest,直接决定是否会来到该实验室,这在前边的内容中已经讲了。这也要求你对该实验室发表的文章很了解,才能提出来准确而且有价值的科学问题。
准备一份10分钟的PPT,你要用最清晰的逻辑,最精炼的语言展示你博士期间的工作。其中要包括你的研究背景、科学问题、为什么做、如何解决、得到的结论、问题的未来展望等。讲的时候忌讳啰嗦细节,你给PI展示的一定是big
picture,如果他对细节感兴趣会主动向你提问。
你的职业规划是否fit申请实验室的发展前景也是PI考虑的一个问题。有了时间的积淀才能出成果,PI也不希望招聘一个职业前景与本实验室没有交叉的博后,时间不长便要提出离职,对于双方都是损失。
仅是一方的问答,很容易让talk死掉。在面试的最后,PI往往也会问你有什么问题吗?从这些问题PI也能感受到你是否真的对本实验室感兴趣。
较为常规的问题比如实验室有多少人?实验室的labmeeting是怎么开展的?这些问题我认为最多三个就行,想必这个时候你已经迫不急待想结束面试了,其实在这之前PI已经对你有了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