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编号:M16136
32学时 2学分
Word版教学质量标准请点击下载 (提取码:vkwz)
《机械与压力容器安全》课程是安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随着工业技术现代化的飞速发展,机械与压力容器在近代工业生产、科学研究和人民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而机械与压力容器事故的后果又往往十分严重,有时甚至是灾难性的。该课程主要讲述机械与压力容器的分类及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起重机械、电梯等设备的基础知识、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安全装置、安全检验检测方法、常见事故原因和控制措施等,并结合工业生产及设备运行过程中发生事故案例分析机械与压力容器安全的实际问题,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安全素质,培养学生解决相关安全实践问题的能力,为从事机械与压力容器安全相关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一、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机械与压力容器的分类,熟悉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起重机械、电梯的基础知识和常见事故原因,掌握机械与压力容器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安全检验检测方法、典型事故案例分析方法以及安全装置的主要类型和作用等,并培养学生对机械与压力容器安全问题进行综合控制与防范的能力,同时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安全素质,培养学生解决相关安全实践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好相关专业知识、创造新的科学技术成就、从事机械与压力容器安全相关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师资队伍
课程负责人:具有安全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和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
主讲教师配置要求:具有安全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或受聘安全工程学科中级及以上职称,且具有累计 1 年以上从事安全工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经历的教师。
三、教材及教学参考
1.使用教材
蒋军成. 工业特种设备安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教学参考书
[1] 陆廷康. 特种设备安全技术.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2] 刘清方. 锅炉压力容器安全.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3] 袁化临. 起重与机械安全.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4] 崔政斌. 压力容器安全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5]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
[6] 张万岭.特种设备安全. 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6.
四、教学组织
1.教学构思
本课程作为专业课程,重点在于向安全工程专业学生介绍机械与压力容器安全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应对相关安全专业问题的能力和意识,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并可由理论联系实际,解决机械与压力容器安全的实际问题。
2.教学策略
本课程突出实践性和开放性。课程内容紧密结合生产实践。课程设置了研讨部分,根据课程内容提前布置研讨题目,由学生分组就每个题目查阅文献,准备研讨材料制作PPT,并进行小组代表发言和班级讨论。PPT制作应具有创新性、制作要精美、讲解应熟练表达清晰、时间控制程度适当。
3.教学方法
①基本教学方法
本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
②特色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
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促使查找生活中了解到的机械与压力容器常识并讨论分析,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
2)案例式教学
剖析经典事故案例,促进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不断转化,引导主动寻找案例并从案例中探索和发现新知识。
3)探究式教学
对机械与压力容器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方面的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在平时考核中,对找寻案例并积极讨论的学生和参与探究的学生予以肯定。
4.教学场地与设施
课堂教学需要多媒体教室。
5.教学服务
授课教师除了组织课堂研讨外,还应向学生及时提供答疑服务;要布置课外作业,课外
作业应结合课程进度布置寻找和分析相关事故案例,避免直接从教材上抄到答案的简答题;作业应尽量全部批改,并及时进行作业讲评。
五、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分平时和课程结束两部分:
平时考核:包括研讨活动、课堂出勤、课外作业、随堂测试等,占总成绩的40%;
课程结束考核:以笔试的方式进行,笔试以闭卷方式进行,占总成绩的60%。
六、说明
1)本课程教学质量标准适用于全校安全工程《机械与压力容器安全》课程教学。
2)本课程教学质量标准的变更需由课程负责人提出,专业负责人进行审批。